A股“增量”更要“提质”:聚焦上市公司健康状况,请期待这场会议
A股市场体量巨大且进一步增加,“增量”的同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更加重要。
随着斯菱股份(301550.SZ)、万德股份(836419.BJ)于9月15日分别亮相创业板、北交所,A股在2023年已经迎来了254个新成员,上市公司总数达到5275家。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这254家新上市的企业首发合计募集资金3157.4亿元,而A股全部上市公司截至9月14日收盘的总市值之和已接近87万亿元。
新股数量、市值规模反映出A股市场体量巨大且进一步增加,而“增量”的同时“提质”就更加重要。一直以来,上市公司质量都受到广泛关注。
“增量”更要“提质”
9月1日,证监会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提出了优化发行上市安排、全面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等举措;8月27日,证监会进一步规范减持行为,要求上市公司存在破发、破净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30%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也被称为“减持新规”;7月21日,上交所、深交所联合发布《以上市公司质量为导向的保荐机构执业质量评价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评价办法》),表示沪深交易所将认真做好《评价办法》的宣传、解读及实施工作,适时总结办法实施效果,及时优化评价工作安排,持之以恒引导各方强化质量意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进投资者的获得感与权益保护水平。
从上述举措可以看出,监管层对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高度重视,并且在减持新规等政策实施后,上市公司自身和管理层更应该将企业健康、高质量发展放在重要位置。那么应该以何种标准对上市公司质量进行评判?市场参与者在日常怎样才能及时掌握上市公司的“健康状况”?这些都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聚焦上市公司“健康状况”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要求,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指导下,中关村国睿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会基于生命系统理论和仿生管理学的视角,构建了中国上市公司健康诊断体系。该体系包括公司治理、外部监督、创利能力、竞争态势、产品销售、价值再造、资产资本结构、内部控制以及企业文化等九大系统,共涵盖39个子维度和400余个底层指标。这一评估方法以全面、客观、公正的方式对上市公司的健康程度进行评估。
9月22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学术研讨暨中国上市公司健康指数2023发布会将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知名专家学者、上市公司和相关机构代表将就上市公司如何促发展、强信心进行深入讨论。此外,中关村国睿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会将发布根据健康诊断体系推出的《中国上市公司健康指数报告(2023)》和健康诊断平台。
据悉,《中国上市公司健康指数报告(2023)》综合分析了全市场上市公司的健康状况,此外还从年度、行业、省际等多个维度,全面呈现了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的不同特点和面貌。如,与2021年相比,2022年全市场纳入评价的公司增加了427家,综合健康指数平均水平为66.17,同比提高了1.45,高于平均水平的上市公司有2485家,占总量的51.82%,显示出高质量发展在进一步推进。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市场参与者心中都有青睐的上市公司,那么在健康诊断体系的视角下,A股上市公司取得了怎样的成绩?谁又能位列“健康指数百强”?这些结果在9月22日都将一一揭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