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如何把握政策红利、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场会议或有答案
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是摆在所有上市公司面前的考题。
9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8月金融数据显示,8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同比多增868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316亿元。初步统计,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68.61万亿元,同比增长9%。
数据的向好透露出“暖意”。自7月以来,政策密集出台,尤其是针对资本市场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给市场参与者吃下了定心丸。2023年四季度的“冲刺”在即,上市公司要如何抓住政策红利,主动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9月22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学术研讨暨中国上市公司健康指数2023发布会将在北京召开,知名专家学者、上市公司和相关机构代表将在会上就上市公司如何促发展、强信心进行深入讨论。
经济提振政策密集出台
8月金融数据的企稳回升,是一系列稳信心、稳增长、扩内需的政策效果陆续显现的结果。
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引导民营企业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自觉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个人消费方面,7月18日,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3部门印发《关于促进家居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4方面、11条政策举措,提振家居消费。7月21日,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针对汽车购买使用管理制度和市场环境等方面推出10条措施。7月31日,国家发改委进一步发布《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措施共六个方面、20条政策举措,与各领域、各品类重点政策形成促进消费的一揽子政策体系。
房地产方面,8月2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推动落实购买首套房贷款“认房不认贷”政策措施,随后,一线城市及全国各地“认房不认贷”接连落地。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调整优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通知》两大重磅政策,牵头下调首付比例及房贷利率。
资本市场利好持续释放
今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这一提法,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资本市场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稳定资本市场预期对于维护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意义。此后,中国证监会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专门制定工作方案,确定了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一揽子政策措施。
8月27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自2023年8月28日起,证券交易印花税实施减半征收。同日,证监会就进一步规范相关方减持行为作出要求;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发布通知,修订《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将投资者融资买入证券时的融资保证金最低比例由100%降低至80%。
不久前,证监会还召开了专家学者和投资者座谈会,就市场关切的热点问题做了交流探讨。会议认为,近一段时间以来,证监会从投资端、融资端、交易端等各方面综合施策,会同有关方面研究确定了一揽子政策措施。其中,优化IPO和再融资监管安排、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调降融资保证金比例、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放宽指数基金注册条件、降低最低结算备付金缴纳比例、高质量建设北交所等政策举措已经落地,政策效果正在逐步显现。下一步,证监会将认真研究与会人士提出的意见建议,研究出台更多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切实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新考题
在一系列重磅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经济料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是摆在所有上市公司面前的考题。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曾经指出,“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覆盖全部行业大类、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上市公司结构,既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大特征,也是一大优势。”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一方面要“练好内功”,加强专业化战略性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公众公司意识,主动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让市场更好认识企业内在价值。
为更深入服务中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学术研讨暨中国上市公司健康指数2023发布会将于9月2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将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作主题演讲,并邀请上市公司和相关机构就如何促发展、强信心进行深入讨论。
同时,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关村国睿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会积极探索构建中国上市公司健康诊断体系。在本次会议上,根据这一健康诊断体系推出的《中国上市公司健康指数报告(2023)》将重磅发布,“2022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健康指数百强”也将同步“揭榜”。谁能登上这个榜?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