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上半年净利腰斩背后,房地产踌躇不前,金融业务小步快跑
负债高企的绿地,如能借助更换赛道做大资产盘实现债务的大幅下降,或许能为在数字化转型路上的非互联网企业提供借鉴。
8月22日,绿地控股(600606.SH)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45.50亿元,同比下降27.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01亿元,同比下降48.98%。
业绩大跌,净利腰斩,绿地控股继2021年业绩创新低后,2022年的业绩依旧未好转。尽管房地产业务是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但绿地依旧积极尝试多元化的主营业务,在上半年公司无新增房地产项目储备的情况下,大金融板块仍在扩张版图。
主要利润来源的房地产业务持续收缩
2022年上半年,绿地控股实现总利润约91亿元,同比减少约42.1%。
盈利能力下滑明显,绿地控股在半年报中解释道,报告期内,国内疫情多点爆发,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受制于上述不利因素,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7.64%。
并且,绿地控股认为,公司在极端困难的外部环境下保持了企业大局稳定,守住了现金流安全的底线。上半年,公司先后兑付了多笔公开市场美元债及信托债,累计净偿还金融机构有息负债约178亿元。
从主营业务分类来看,建筑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占比53.27%,但其毛利率仅为4.68%,成本占比高达58.2%,利润比例为19.55%。另一大主业房地产虽然营业收入占比较2021年继续收缩,为36.9%,但其依然是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毛利率21.53%,利润比例为62.3%。
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内楼市持续低迷的市场环境下,绿地对于房地产业务的态度更加保守。其2022年第二季度房地产经营情况简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无新增房地产项目储备。上半年完成的新开工面积85.6万平方米,同比减少91.3%,完成竣工备案面积860.1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减少17.1%。其中,二季度新开工面积更是仅有26.3万平方米,较一季度的59.3万平方米继续下滑。
上半年,公司实现合同销售面积651.2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减少49.7%;实现合同销售金额680.99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58.5%。合同销售金额中,住宅占比55%,商办占比45%;合同销售面积中,住宅占比64%,商办占比36%。这也意味着,去化对绿地来说更难。
金融版图不断拓宽
从半年报中不难看出,大金融是绿地近年来重点布局的产业板块之一,该公司已逐步形成了债权业务、股权业务、资产管理和资本运作、科技金融为主的业务格局。上半年,绿地的金融业务实现利润总额约7.7亿元,上市工作也在加快推进。
半年报中提到,报告期内,不动产使用权流转平台(A端平台)完成资产上线规模18.6亿元;供应链金融平台(B端平台)实现供应链保理业务59笔;G优会员权益服务平台(C端平台)累计注册用户数146.8万。数字经济领域,“无聊猿”系列数字藏品引发强烈关注,基于绿地标志性商业场景而打造的绿地元宇宙——G-WORLD极宇正式上线。绿色经济领域,贵州省绿金低碳交易中心正式揭牌,并发布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此外,新加坡数字批发银行牌照取得重大进展,绿联国际银行正式开业。
相比于止步不前的房地产业务,绿地上半年在金融行业动作频频,但在半年报主营业务分行业的数据中,还未将金融行业单独写明。
金融板块的毛利率具体是多少?未来是否有可能反哺房地产业务?对于绿地目前在金融业务方面的投入成本、利润以及元宇宙G-WORLD的具体运营情况,记者向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送了采访函,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不过,负债高企的绿地,如能借助更换赛道做大资产盘实现债务的大幅下降,或许能为在数字化转型路上的非互联网企业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