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热捧,消费端却遇冷,植物肉的千亿市场靠什么撬动?
植物肉要回归食物的本质,“流量鲜肉”终会被技术大拿取代。
红极一时的植物肉,到底是营销的概念,还是真正的消费新趋势?这个千亿市场,靠什么来撬动?
近日,“植物肉第一股”Beyond Meat发布的2021年报显示,公司净亏损为1.821亿美元,且自成立以来已连亏3年。今年1月,Beyond Meat成为美国股票市场上做空最多的公司之一。
在国内,植物肉概念也曾被炒得火热,已有数千家相关注册企业,过去两年该行业投融资事件频发。但在消费端,植物肉产品的销售并不如资本市场火热,上架率和销量都不高。
“植物肉第一股”连续亏损,消费者不看好“未来肉”的未来
今年开始,《金融时报》多次报道植物肉风潮降温,Beyond Meat业绩差,成了大空头标的,并引述美国零售数据公司SPINS数据,发现2021年美国植物肉销售量同比都是负增长。
在国内,Beyond Meat上游原料重要合作商双塔食品的年报数据也显示,2018年~2020年,双塔食品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149.02%、103.26%和88.77%,增速呈逐年递减的态势,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前两年红极一时的“植物肉”热潮转淡。天眼查专业版显示,截至2022年4月12日,我国目前共有110余家植物肉、人造肉相关企业(仅统计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产品服务中含“植物肉、人造肉”的相关企业),而自2019年以来,相关企业的注册数持续减少,2021年仅有4家新注册企业。
消费者对于“植物肉”的态度则更加冷静。记者走访、查询了杭州本地便利店、超市、生鲜电商平台,发现植物肉相关产品并不多见,盒马亲橙里店仅有植爱生活的两款产品。
曾在2020年扎堆推出植物肉新品的星巴克、麦当劳、汉堡王、喜茶、瑞幸等餐饮品牌,也久未推出新的植物肉产品,其中星巴克和瑞幸的菜单中仅有1~2款植物肉产品。
在电商平台搜索“植物肉”关键词,前几页的关联商品多为休闲小零食,有素毛肚、素鸡、植物牛肉干、植物肉饼等,价格不等,并且大部分月销量都未破千。搜索“beyond meat”“植爱生活”“星期零”等大热植物肉品牌,其商品月销量也大多在100左右,月销量三四千份的主要为自热米饭、意面等产品,料理包原料为植物肉。与同品类的其他品牌相比,莫小仙、开小灶等品牌的自热米饭产品月销量通常在1万以上。
在上述植物肉商品的评论区,很多消费者都会留言发问:“口感怎么样?和真的肉制品相比差别大吗?”“这个价格值得吗?和普通肉类价格差不多,有的甚至更贵,为什么要吃人造肉?”
曾被资本热捧,为何走不进消费者的购物车?
植物肉在近两年都是资本看好的热门赛道,国内外品牌纷纷发力,吸引了不少创业公司、风投机构以及上市公司参与其中。
2020年开始,Beyond Meat进入中国零售市场,雀巢、联合利华在中国推出植物肉品牌嘉植肴、植卓肉匠,肯德基、汉堡王、德克士上架植物肉汉堡,喜茶推出植物肉三明治,盒马鲜生、大润发上架植物肉水饺,国内植物肉公司星期零一年拿下四轮融资,并和超百家公司合作。有媒体报道统计,从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国内针对植物基公司的投资事件多达21件,同比增长500%,约占整个食品及保健品赛道的10%。据天眼查统计,2021年又发生9起植物肉行业投融资事件。
除了创业公司,植物肉赛道也不乏大企业的身影,一些上市公司也逐渐瞄准植物肉赛道,大力布局。例如米特加(上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背后就有上市公司山东赫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股上市公司中也不乏有吃到植物肉红利的公司,双塔食品的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豌豆食用蛋白的营收分别为5.07亿元、5.35亿元和6.53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为21.32%、25.20%和32.35%,呈逐年递增趋势。双塔食品2021年的中报显示,豌豆食用蛋白营业收入超过传统粉丝业务,为公司第一大主营业务。报告期内,豌豆蛋白实现销售收入4.1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40.64%,毛利润贡献占比达74.64%。
与在资本端受追捧的境遇不同,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植物肉不叫座,原因主要集中在口感和价格。而目前国内的技术,无论是从形态上还是口感上,植物肉都还不足以乱真。
此外,偏高的售价和销售渠道的局限性也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在餐饮端,采用Beyond Meat的KFC、星巴克植物肉单品定价在40元级别,采用植卓肉匠的汉堡王真素皇堡推出时价格为25元,采用星期零植物肉的喜茶、德克士相关产品定价在15~25元。在电商平台,雀巢植嘉肴半成品价格在25.9~67.5元左右,Beyond meat一盒226g的牛肉饼天猫旗舰店售价39元。对比下来,植物肉产品大多都比动物肉产品更贵。
顶着“健康、环保、高品质”名头的植物肉,目前其实还是小众食品。要想走上大众消费的餐桌,还需要不断的“进化”以及市场的认可。
植物肉赛道“退烧”,不做“营销咖”转向技术流
来自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到2023年中国植物肉市场的规模将接近840亿元,而全球市场预计在2025年可以达到近1900亿元规模。庞大的市场,让业内企业和投资机构开始思考,如何存活下来,赢得更多的消费者。
在投资领域,底层逻辑正在发生变化。以往,投资植物肉的机构,往往以“新消费”的思路看待该领域,注重品牌、流量、营销。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逐渐有更多投资者开始关注行业更底层的关键环节,比如技术、供应链等整体研产运营能力。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表示:“目前,从商业利益的角度来说,植物肉不适合大规模的进行推进。”他解释道,如果下游的需求端出现了大面积收缩,上游无论是资本的投资还是技术研发企业,生存的环境就可能会相对恶劣。
在他看来,根据技术成熟度曲线来说,人造肉(植物肉)目前还处于一个从过高期望的峰值期开始逐渐下滑的阶段。此前在技术刚刚诞生的时候,有一个盲动期,快速得到了各种资本市场及媒体舆论等各方面关注,短期内就成为了很火爆的概念;现在随着行业发展,它也暴露出了自身短板,事实证明植物肉行业技术依然不成熟。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郭顺堂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发力技术创新才是植物肉行业的正道。“现在国际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这意味着需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产业革命。”但技术创新需要持续的投入和更慢的回报周期。
国内的植物肉公司也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谷肉GrainMeat、新膳肉、星期零等都已布局了自己的技术研发板块及供应链,通过自建工厂,改善口感、扩大产能、降低成本。其中,深圳市星期零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获得经纬创投、春华资本等知名风投机构的青睐,今年1月,获得B轮融资高达1亿美元。
对于植物肉市场的未来,作为投资者的沈萌也相信,当泡沫化的低谷期过后,将会产生一个稳步爬升的光明期,技术趋于成熟,成本的结构也相对合理,其他的市场条件也更支持人造肉(植物肉)技术的发展时,整个行业可能会进入到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