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回应个人存取现超5万需登记:不会影响居民正常存取现
“实施1号令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遏制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资金安全和利益。”
近日,“个人存取现金超五万元需登记”的规定冲上热搜,引起广大网友热议。对此,中国人民银行有关司局负责人在《金融时报》作出回应。
不影响正常存取现和业务便利程度
该规定出自《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令 〔2022〕第1号,以下简称“1号令”)第十条,具体为“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
很多网友担心该规定将会为日常交易带来不便,也有网友担心该规定将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银行客户业务等待、办理时间增加等。
“金融机构执行该规定不会影响居民正常现金存取款业务,业务便利程度亦不会受到影响。”该负责人回应称,从统计上看,目前我国超过5万元人民币的现金存取业务笔数仅占全部现金存取业务的2%左右,“1号令”第十条的规定总体上看对客户办理现金业务影响较小。
对于普遍关心的具体登记步骤和流程问题,该负责人表示,正常情况下,金融机构不需要客户填写信息或者提供证明材料,金融机构在简单询问了解后即可直接为客户办理现金存取业务并登记相关情况,只有发现交易明显异常、有合理理由怀疑交易涉嫌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时,才会向客户进一步了解情况。
有网友进一步提出了存取现登记会提高个人信息泄露风险的问题,引起了讨论。该负责人也对此作出了回答,“为存款人保密”是《商业银行法》中确立的基本原则,金融机构对业务办理过程中获得个人信息、客户隐私必须严格保密。除了遵从《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般性法律规定的要求,金融机构还需要按照《商业银行法》《反洗钱法》等金融监管法律的要求建立严格、完备的客户信息保密制度。泄露个人信息、客户隐私,银行及其工作人员要承担法律责任,情节严重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该负责人强调:“人民银行将持续关注并指导金融机构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把握好防范风险和优化服务的平衡,严格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和隐私。”
规范对象为金融机构
对于“1号令”发布的目的,该负责人也再次进行了申明:“实施‘1号令’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遏制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资金安全和利益。”
近年来,电信诈骗、非法集资、非法传销、跨境赌博、地下钱庄等违法犯罪活动较为猖獗,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利益,仅2021年,公安机关共侦办电信诈骗案件37万余起,受害者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犯罪分子利用现金匿名、难以追踪的特点,偏好使用现金进行交易活动。金融机构依法适当加强对现金存取款活动的管理,有利于防范违法犯罪活动,有利于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号令”是依据《反洗钱法》《反恐怖主义法》等法律法规,为预防和遏制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规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行为而制定的部门规章,该负责人强调,“其直接规范对象是金融机构。”
该负责人还介绍到,“1号令”中对个人现金存取款业务的相关规定符合现行反洗钱国际标准的要求,是国际通行的预防洗钱活动做法。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反洗钱国际标准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应当对超过一定金额的现金交易开展尽职调查,我国作为其成员,应当落实反洗钱国际标准的要求。目前,全球主要国家对一定金额以上的现金交易都有类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