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基金推“指数+”专区,拟破解指增基金“强而不大”发展困境
产品与服务都“加一点”,让投资者拿得更“稳”、赚的更多。
一直以兼顾Beta和Alpha收益为卖点的指数增强基金,在指数投资热的时代似乎陷入发展瓶颈。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自2002年第一只指数增强基金诞生以来,截至2025年4月22日,市场上仅有668只指数增强基金(不同份额分开统计,下同),合计规模仅2180.18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ETF产品从2004年诞生至今,产品总量已超1100只,总规模迈入“四万亿”时代。
指数增强基金“长不大”,是因为业绩不好吗?答案是否定的。富国基金提供的数据显示,过去8年间,全市场指数增强基金的年化超额收益为3.5%,整体超额收益较为显著。同时,过去8年间,指增基金年化跟踪误差的算术平均值4%左右,对比主动权益基金14%~15%的跟踪误差,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好的超额收益稳定性。
面对指增基金业绩好、稳定性强却发展缓慢的困境,蚂蚁基金推出“指数+”专区,由多家机构提供更稳的宽基指数增强产品,双方联合共建更丰富的工具与服务,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长期配置需求。

“看不懂 看不上 拿不住”
随着指数基金门槛低、分散透明、追踪清晰的特点愈发深入人心,投资者也习惯了将指数基金作为理财首选。蚂蚁基金发布的场外指数投资者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投资者平均持仓2000元,累计超1100万人开启指数基金定投,平均持有时长1239天。
具备指数基金的各项优势,同时又能获取超额收益的指数增强基金为何没能在这波浪潮中“分一杯羹”?指数增强基金未来的发展潜力如何?
在4月22日举办的“指数时代的投资洞察和服务探索”发布会上,来自富国基金、中金基金、国泰君安资管、鹏华基金、博道基金、蚂蚁基金的业内“大咖”齐聚一堂,围绕前述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看不懂、看不上、拿不住”,在圆桌讨论环节,中金基金量化指数部负责人耿帅军将投资者不买指数增强基金的原因进行了精准提炼。
“看不懂”,即不了解指数增强基金到底是什么、投资策略到底是什么;“看不上”,即指数增强基金严格控制风险、获取稳定超额收益的打法,与其他高弹性的产品相比缺少吸引力;“拿不住”即指数增强基金的超额收益往往需要日积月累,短期内的波动和不确定性很考验投资者的心态。
国泰君安资管量化投资部总经理胡崇海、鹏华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苏俊杰、博道基金量化投资总监杨梦则从行业的角度分析了指数基金发展的痛点。
胡崇海指出,由于公募基金的指数增强产品,大多对标的都是中证指数公司推出的宽基指数,即Beta端是一样的,因而产品的同质化较强。此外,与私募基金的指增产品相比,公募基金面临着更多规则约束,“我们是一个‘戴着镣铐跳舞’的群体。”
苏俊杰认为,公募指增对于机构、客户和渠道合作伙伴这三者,在适配性上存在着差异性的定位。指增的发展需要这三方共同的努力,即机构找到更好的产品、做更好的投教,让客户了解他的预期,合作伙伴找到更好的商业模式。
杨梦表示:“当客户对你的方法论并没有那么了解的情况下,如果过往有比较稳定超额的呈现,很多客户其实也会认可并购买;但如果方法论也半信半疑,超额的波动性又感觉不太可控,这两项叠加在一起就是指增基金发展的痛点之一。”
“指数+”:产品与服务都“加一点”
指数增强基金想要获得大发展,需要产品自己“争气”,也需要投资者有更简便的渠道发现这些产品。
作为连接基金公司与投资者的平台,也作为当前基金代销行业的头部公司,蚂蚁基金洞察到行业发展痛点与投资者需求,推出一站式指数投资服务平台“指数+”。
据蚂蚁集团财富事业群副总裁郑艳兰介绍,“指数+”平台是在原有的“指数专区”基础上,按照产品和服务两个维度各“加一点”的思路推出的全新平台。
产品“加一点”,即“指数+”专区精选业绩表现更稳健、回撤与风险控制更好的指数增强基金,让投资者在获得更多收益的同时,也能拿得更“稳”。
而蚂蚁基金选择产品的眼光已有亮眼的数据支撑。郑艳兰表示,其做过的一组对比显示,持有蚂蚁理财金选指数产品的用户,其收益率较持有非金选产品的用户提升6%,跟踪误差同时降低了2.08%。
服务“加一点”,即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拨开投资“迷雾”。蚂蚁基金调研数据显示,投资者对于指数基金排前三的困惑是不知道何时选、选什么、看不懂,近四成基民不知道选什么。
为此,“指数+”专区开辟了“潜力信号”板块,将多家机构的信号模型,以一种更直白、更浅显懂的方式呈现给基民,可以给他们做到真正的辅助决策,让他们的决策更高效。
打开“潜力信号”板块可以看到,板块按照“潜力信号”“风险信号”等指标罗列市场内各板块的投资潜力。点进具体的板块,不仅能看到估值水平、拥挤度、主力资金净流入等较为专业的实时数据,也能看到涨跌幅、成交量等更简明清晰的指标。
“在震荡上行和结构分化的市场环境中,指数增强基金超额收益既‘稳’且‘增’,能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分散配置,提升长期收益体感,”蚂蚁集团财富事业群副总裁郑艳兰认为,蚂蚁基金希望和行业一起打好“产品+服务+陪伴”三大基建,帮助投资者实现长钱长投。

指增基金仍有获取稳定超额收益的空间
近年来,基金公司对于指数增强基金的重视明显提升。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02年~2011年,即指数增强基金发展的第一个十年内,各家公司仅发行了24只产品(以基金成立日统计,下同);第二个十年(2012年~2021年),发行产品的数量增加到了252只;而2022年~2025年4月22日,新发行的指数增强基金已多达392只。
尤其是中证A500、科创综指等热门指数推出后,基金公司在推出与之挂钩的ETF产品,也积极布局指数增强基金。以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为例,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2日,已有包括华夏基金、招商基金、汇添富等30家公募推出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产品合计规模188.33亿元。
杨梦也提出自己的观察,从2021年、2022年开始,随着ETF大发展以及指数化投资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公司对该领域尤其是指增团队的发展开始战略性的重视和投入。“我们团队也接待过好几波同业过来调研、了解情况,也能感受到大家是越来越重视和认可指数化的大浪潮。”
对于指数增强基金未来持续创造超额收益的能力,富国基金副总经理李笑薇持有较为乐观的态度。
李笑薇指出,从既有数据来看,主动管理策略的超额收益会在两种情况下明显提升:一是市场整体上涨、投资者积极参与;二是上市公司有更多成长空间,或者是出现更具成长性的上市公司。在当前A股市场基本面逐步改善的情况下,部分采取主动管理策略的指数增强基金也有望博得更好的收益率。
李笑薇还提出AI的发展也将为指数增强基金的发展赋能。李笑薇认为,AI将从数据、因子、策略和交易四个方面,对量化模型本身或者投资技术进行更新迭代,帮助产品获得更好的超额收益。
此外,面对马太效应加剧的公募行业,指数增强基金相较ETF更低的布局成本、更易获得超额收益的特性,或许能够为中小基金公司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杨梦表示:“对于博道基金这种目前定位偏‘小而美’的公募基金而言,指增赛道就是我们非常珍惜的,因为我们从私募阶段到后来转型公募,都专注于此。而要在指增赛道上做好,所需要的资源禀赋也是我们比较能够努力的方向,包括超额能力、团队架构、模型设置、产品布局等,这些方面我们也有一定优势,通过这些差异化的竞争,中小基金公司在这个赛道里面,能够给投资者提供丰富的、有较大投资价值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