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窗口”论述五周年:从“浙江实践”到“中国方案”
浙江在制度创新、全球治理参与、文明交流互鉴等领域展开了系统性探索。
自2020年“重要窗口”论述提出以来,浙江以“三个地”(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政治自觉,在制度创新、全球治理参与、文明交流互鉴等领域展开系统性探索。从全球化与数字化双重维度,浙江在数字治理、开放经济、科技创新、文化传播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实践,积累了核心经验,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省域样本与全球治理方案。
制度创新:打造数字治理与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数字化改革赋能治理现代化方面,浙江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起点,构建“整体智治”政府服务体系,推动治理流程再造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实施政务服务数字化。国网浙江物资公司“移动端供应商服务大厅”实现企业资质审核、合同签署等32项业务全流程线上化,业务办理时间压缩60%,2024年服务企业超2.3万家,相关经验入选联合国《全球数字治理案例集》。
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杭州、宁波依托区块链技术搭建“跨境贸易单证电子化平台”,实现提单、报关单等12类单证“一键流转”,通关效率提升40%,推动中国数字贸易规则与WTO《电子商务协定》对接,形成“浙江规则”雏形。
——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方面,浙江自贸试验区围绕油气全产业链、数字贸易等领域开展制度突破,累计形成123项全国首创成果,其中28项被纳入国家试点推广清单。
优化全球资源配置。宁波舟山港“国际中转集拼”监管模式实现19个国家和地区货物“一站式拼箱”,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达3576万标箱,国际中转率提升至12.7%,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
强化数字贸易枢纽功能。义乌“市场采购+跨境电商”融合机制培育出SHEIN、Temu等全球头部平台供应链企业,2024年跨境电商交易额5268亿元,日均处理全球小包超300万单,形成“买全球、卖全球”的小商品数字贸易生态。
——生态治理制度体系上,浙江以“两山”理念为指导,浙江建立全国首个省级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标准(2023年全省GEP达8.3万亿元),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浙江模式”。
大力推进生态资产证券化。丽水率先探索“生态贷”,衢州实施“两山银行”试点整合120万亩林地、23万亩水域资源,开发“碳汇贷”“竹林碳票”等金融产品,累计实现生态交易金额32亿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生态资源确权、评估、交易的完整解决方案。
国际化功能平台:构建全球合作网络的核心节点
“杭州六小龙”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锚定科技创新的“全球坐标”。浙江通过“平台+企业+生态”协同机制,培育出聚焦机器人、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的“杭州六小龙”企业集群,成为全球硬科技竞争的中国代表。
致力于技术突破与国际影响。宇树科技B2-W机器狗以高性价比(单价约2万美元)突破欧美技术垄断,被特斯拉、波士顿动力列为主要竞品,2024年出口量增长180%,应用于日本福岛核污染区巡检、美国消防救援等场景。深度求索DeepSeek-V3大模型以558万美元训练成本实现超越GPT-4o的性能,被《自然》杂志称为“AI民主化里程碑”,推动全球AI研发从“巨头垄断”转向“普惠创新”。
不断健全成果转化机制。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集聚全省68%的国家重点实验室、50%的省实验室,构建“科学家(浙大等高校)+企业家(六小龙创始人)+投资家(西湖资本等)”三位一体知识产权转化新模式,2024年科技成果转化率达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成为全球未来产业(量子计算、合成生物)的重要策源地。
文明互鉴机制创新:数字赋能与文化融合的双向驱动
“良渚论坛”:谋求从文化展示到文明共治的升级。浙江以良渚文明(5000年实证中华文明)为支点,打造“数字文明互鉴”国际平台,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全球治理规则构建。
注重制度性创新成果:两届论坛促成10项国际合作,包括与UNESCO共建“世界非遗数字基因库”(首期收录良渚玉器、龙泉青瓷等3000件文物数字资产),推动中欧《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谈判启动。创新“AR眼镜+文旅”体验系统,实现良渚古城遗址“虚拟复原”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数字化展陈,2024年吸引全球200万游客沉浸式体验,被世界旅游组织评为“文化科技融合最佳实践”。
不断强化年轻化传播:径山茶宴非遗项目通过“茶道电竞”“虚拟茶师”等形式融入Z世代,相关短视频在TikTok播放量超1.2亿次,推动东方生活美学成为国际时尚符号。
示范引领:从“浙江实践”到“中国方案”
浙江实践印证了“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规则链”四链融合的全球竞争力构建路径;强脑科技脑机接口设备通过欧盟CE认证,参与制定ISO/TC337脑机接口国际标准;游戏科学《黑神话・悟空》以东方叙事重构全球游戏IP规则,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达78%,入选中宣部“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2024年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5万亿元(占GDP13%),技术合同成交额3820亿元,其中国际技术合作占比32%,形成“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创新网络。
挑战与展望
高标准开启未来产业生态圈建设:依托城西科创大走廊,设立1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重点攻关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等领域,目标2030年培育50家全球独角兽企业(2024年为19家)。
全方位推进文明互鉴平台升级:推动“良渚论坛”升级为联合国框架下“数字文明全球治理峰会”,主导制定《AI伦理宪章》《跨境数据流动安全指南》,提升中国在全球数字治理规则中的话语权。
系统化深化“地瓜经济”开放网络:以“六小龙”为核心,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20个“数字丝绸之路海外创新中心”,试点跨境数据“白名单”制度与知识产权跨境保护机制,2027年实现全省企业海外专利布局超10万件。
浙江五年实践表明,“重要窗口”建设既是中国制度优势的集中展现,更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区域探索。通过“硬科技突破-软实力输出-全球网络构建”的协同创新,浙江正从“区域样板”升级为“全球方案”,为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提供“东方智慧”——在科技革命与文明对话中寻找共生之道,在制度创新与开放合作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