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从训练场起步,人形机器人产业催生了一个新工种
让机器人参与到各种生活场景中。
3月27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正式开幕。本届年会科技感爆棚,由人形机器人组成的“智愿者”团队活跃在各个展台,为参会嘉宾提供表演和服务。
这些形态各异的机器人,也成为本次论坛年会现场的一大看点。
对于类似的人形机器人如何训练、数据如何采集,最终如何落地应用,银柿财经在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现场探访了一家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

在训练中心的展示大厅,记者目睹了颇具未来感的场景:一位技术员佩戴VR头显,双手紧握交互手柄,正模拟对一张床上的毛巾进行折叠。令人惊叹的是,距其一米处,一台人形机器人正通过实时动作捕捉系统,精准同步这位工作人员的每个操作细节——从布料抓取的角度调整到褶皱抚平的力度控制,机械臂的每个运动轨迹都与人类训练者的手势形成镜像。

一位负责人告诉银柿财经,这可以说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催生的一个新职业——机器人训练师,他们通过重复做某些动作,最终“教会”动捕遥操机器人掌握各种技能。
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负责人张钦锋告诉银柿财经,通过机器人数据训练场,能带来三方面的应用变革,一是通过真实数据考核突破深度鸿沟,将真实数据作为突破点;二是推动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三是让机器人真正落地到生活中,实现其价值,解决用工难、用工荒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这项工作也符合国家战略方向。
机器人训练场大厅主要分为两个区域。第一个是集中训练区,机器人在这个区域能学习到一些通用技能,例如抓、取、放等动作。
另外一侧,机器人会进入到真实场景,采集过程中的数据让它成为一个真正的职业。例如机器人进入家庭场景,它可以从事家政职业;进入特种场景,它能从事特种职业,如电力行业和排爆行业等。
张钦峰分享了一个他们在美国加州学校做的场景设计案例。起初通过外地的人员远程控制美国的机器人来降低人工成本。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于模型的训练。现在,这款机器人已经能够实现24小时自动叠毛巾。
张钦峰告诉银柿财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面临两个主要难点:一是毛巾散落在桌子上,形态随机,抓取点难以确定。后来通过大量数据进行训练,使机器人能够准确识别并抓取毛巾。
二是如果遇到较重的箱子,机器人需要打开门并推动箱子,这对机器人的负载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我们所用的这款机器人在这方面具有技术优势。
张钦峰表示,他们在集中训练区部署了约80台机器人,在场景区域部署了约20台,总计约100台机器人。工作人员正在通过遥控设备来控制机器人,收集机器人的运动数据,如深度传感器数据、机械臂关节角度以及末端执行器的触觉、电流、压力等信息。“今年我们预计能产生超百万条数据。这些数据将会有一部分开源共享,让更多人更快地推动行业落地。”
想要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快速落地应用,必须要有足够的操作数据来实现质变,机器人数据训练场为此搭建了十大场景来进行机器人的真实数据采集。
张钦峰向银柿财经介绍了几款正在进行操作训练的机器人。其中一款按摩理疗机器人由资深中医对人体背部穴位进行标识,生成数据后经训练可精准识别背部穴位,规划按压轨迹。在末端,配备了6D传感器,能实时识别背部压力和曲面,确保按压效果。
在生活场景方面,有几款机器人参照人体手臂和肩宽设计后,能完成人类所能进行的相关工作,通过遥控操作,在沙发、厨房、卧室等生活场景中开展清理玻璃水渍、清洁马桶、整理台面和叠毛巾等工作。

“我们通过人工标注、自动标注及质量管理体系,保障采集数据的质量。”张钦峰称。
到今年五六月份,他们还将推出一款无人化便利店机器人,能够完成理货、补货、按订单取货打包及配送等工作。

在对外合作方面,这家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的合作伙伴睿尔曼与元客视界沟通打造了一款遥控操作机器人,区别于VR等操作技术,这款机器人能通过光学动作识别手部位置,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目前已经可进行零部件取放操作。

张钦峰告诉银柿财经,这些运营场景中,操作员会“教”机器人如何去操作、如何完成任务。在过程中会记录相机的数据、手机的数据、底盘的数据或末端执行器的数据等。这些数据对整个行业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来反哺模型,让模型迭代,从而加快机器人行走行业的发展。而机器人行走行业的发展又会产生更多的数据,这样源源不断地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
机器人还能在多场景中去学习一些专业的技能,这些技能是基于特定场景才会做的,比如在配件场景按按钮,在农业采摘场景中用更合适的力度和姿态去抓水果。
“让机器人更快地走入千家万户,参与到各种场景中。”张钦峰表示,未来也期望能与不同的行业形成合作,生成基于行业的微调模型,帮助机器人在不同的行业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