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价格低迷,众兴菌业日产105吨的产线“改种”冬虫夏草
众兴菌业并非首家踏入人工培育虫草领域的A股上市公司。
日前,众兴菌业(002772.SZ)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计划对一家子公司的金针菇生产线停产进行改造,转而生产冬虫夏草。同时,公司计划在甘肃天水投资5000万元,由其实施“年产6吨冬虫夏草工厂化仿生培育项目”。
在产线改造完成后,众兴菌业整体的金针菇产能将下降13.46%。对此,众兴菌业方面表示,由于目前金针菇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公司本次金针菇产能的减少不会对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金针菇价格低迷,相关子公司陷入亏损
具体来看,众兴菌业指出,公司全资子公司陕西众兴高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兴高科”)拟对原金针菇生产线停产进行改造,投资实施“冬虫夏草工厂化仿生培育更新改造项目”,项目对原有净值约9586.86万元的旧厂房和设备进行改造升级,预计本次新增投资12,251.9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404.82万元,改造周期为12个月。
公告显示,众兴高科此前的金针菇日产能为105吨,改造完成后,众兴高科将不再培植金针菇,金针菇产能将由780吨/天减少至675吨/天,减少幅度13.46%。不过,众兴菌业也表示,目前公司金针菇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本次金针菇产能的减少,不会对公司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事实上,2024年以来,众兴高科已陷入亏损。2024年前三季度,众兴高科未经审计的营业收入为7233.83万元,净利润亏损468.04万元,而2023年全年,众兴高科还实现了盈利。
据悉,受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叠加疫情冲击(尤其是餐饮及物流等行业遭受重创)的双重压力,部分小型食用菌生产企业生产规模萎缩、停产或倒闭,行业洗牌加速,金针菇品种在前几年出现了供给端的缩量。
供给端的缩量,也导致金针菇产品价格自2022年三季度至2023年一季度维持了较长时间的触底反弹。受此利好因素影响,行业部分大公司又再度加快了原规划项目的建设和投产进度,致使金针菇市场整体供给量增幅较多,供需再度失衡,从而导致市场价格长期低迷。
改造产线同时,众兴菌业还计划由全资子公司眉山昌宏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宏农业”)投资5000万元,设立清水众兴菌业科技有限公司(暂定名,最终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的信息为准),并由其实施“年产6吨冬虫夏草工厂化仿生培育项目”。
据众兴菌业介绍,年产6吨冬虫夏草工厂化仿生培育项目预计投资总额约2.5亿元,建设周期18个月,项目满产后,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26220.00万元,年净利润约6500.00万元。
A股已有上市公司入局人工虫草
根据众兴菌业的公告,公司决定进军冬虫夏草产业,基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相关技术的成熟度,二是公司自身的技术积累。
众兴菌业指出,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工厂化食用菌培植技术的日益成熟,为驯化野生冬虫夏草,实现工厂化仿生培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石。通过科学的手段模拟野生冬虫夏草自然生长环境,不仅能够有效缩短其生长周期,还能保证产品的品质与产量。
银柿财经注意到,2018年,韶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一篇新闻显示,当地一家企业的“冬虫夏草繁育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应用”,获201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也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家能够进行人工培育冬虫夏草并产业化的企业。
从公开信息看,入局人工培育虫草的企业在不断增多。事实上,众兴菌业也并非首家踏入这一领域的A股上市公司。2023年4月份,太极集团(600129.SH)曾表示,公司拥有“一种原生地人工培殖冬虫夏草的方法及其专用设施”的独家专利,未来,将启动虫草产业化运营,以高低结合、室内室外双模式,推进虫草“野生抚育”和“拟境抚育”种植基地建设;制定虫草地方标准,完成拟境培育虫草的商业化策划。太极集团2024年的半年报显示,公司正稳步推进虫草产业化,推进生态抚育虫草质量标准建立,启动抚育品体外抗衰作用实验,优化腺苷含量测定方法等研究。
在众兴菌业看来,公司在食用菌领域积累了专业的技术、生产工艺,同时,拥有一批专业研发人员、技术人员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这些金针菇、双孢菇以及北虫草生产中的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培训后即可胜任冬虫夏草的培育工作。
众兴菌业进一步指出,在冬虫夏草领域,公司也积累了一些工厂化仿生培育经验,并储备了核心技术人才。下一步,公司将大力培养和持续引进技术人才,以及不断加强同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为大规模量产提供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