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额已超670亿元!336家公司获回购增持专项贷款,东方盛虹获额度最高
336家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有220家,央国企有93家,民营企业在申请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方面表现更加积极活跃。
2月11日晚,一心堂(002727.SZ)、奥翔药业(603229.SH)和新相微(688593.SH)三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已取得金融机构股票回购《贷款承诺函》。其中一心堂获得股票回购专项贷款1.35亿元,奥翔药业获得最高不超过9000万元承诺贷款额度,新相微获得贷款金额不超过5500万元。
银柿财经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发现,自2024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以来,截至2025年2月12日,已有336家上市公司共计355名贷款人(包括公司本身及主要股东)获得金融机构股票回购增持专项贷款,贷款金额上限合计已超670亿元。
东方盛虹股东获贷款金额最高
2024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再贷款首期额度3000亿元,年利率1.75%,期限1年,可视情况展期。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自2024年10月20日,牧原股份(002714.SZ)、招商蛇口(001979.SZ)、阳光电源(300274.SZ)等一批企业率先发布获得金融机构股票回购专项贷款以来,截至2025年2月12日,已有336家上市公司的355名贷款人获专项贷款金额上限合计674.70亿元。
![](https://images.yinsfinance.com/images/news/20250212_717a27d285d145f2a849f422d1b01c70.png)
具体来看,东方盛虹(000301.SZ)的三名股东合计获得28亿元的专项贷款金额,暂时排名第一位。2024年11月13日晚,东方盛虹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盛虹科技及其一致行动人盛虹石化、盛虹苏州拟增持公司股份,同时公告盛虹科技、盛虹石化、盛虹苏州分别获得三家金融机构提供的不超过11.20亿元、8.40亿元、8.40亿元的股票增持回购专项贷款支持。
根据东方盛虹发布的最新公告,上述三名股东截至2025年1月17日合计增持公司股份8174.7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的1.24%。本次增持计划尚未实施完毕,增持主体将继续实施增持计划。
获贷款金额排名第二的是牧原股份,2024年10月20日晚,公司发布公告称,中信银行南阳分行将为公司提供24亿元的贷款资金专项用于公司股份回购,在此之前,公司公告将以30亿元~40亿元回购公司股份,截至2025年1月底,公司已累计回购3124.70万股,耗资12.50亿元,目前回购仍在进行中。
排名第三的是海康威视(002415.SZ),2024年12月9日,公司发布回购股份方案,拟回购金额20亿元~25亿元,资金来源于公司自有资金及股票回购专项贷款,公司方面表示,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将为公司提供不超过17.5亿元的贷款资金专项用于公司股票回购。仅仅4天后,公司再度公告称,控股股东中电海康集团获得工商银行杭州分行提供的不超过1.2亿元的贷款资金专项用于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海康威视股份。截至2025年1月27日,海康威视回购股份金额已达5.93亿元;中电海康集团累计增持1.27亿元;电科投资累计增持1479.91万元。
此外,获得金融机构股票回购增持专项贷款金额上限超过10亿元的还有中国石化(600028.SH)、中国巨石(600176.SH)、中远海能(600026.SH)、中国建筑(601668.SH)和温氏股份(300498.SZ)。
民营企业更加活跃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上述355名贷款人中,贷款资金用于股份回购的有248名,用于股份增持的有107名。股份回购通常均由公司主体实施,股份增持则由公司股东实施。107名增持股份的贷款人中,有83名是公司控股股东,占比近八成。
从企业所属性质来看,上述336家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有220家,央国企有93家,民营企业在申请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方面表现更加积极活跃。从企业所属行业来看,按申万一级行业分类,医药生物(38家)、基础化工(29家)、电子(28家)、电力设备(25家)、交通运输(23家)行业数量排名前五。
值得注意的是,据证券时报,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开展以来,政策制定部门多次了解进展情况和市场主体诉求。2024年12月初,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联合下发业务问答口径,优化了专项贷款业务的相关细则,明确释放了进一步加快回购增持贷款投放、更大力度支持提振股市的政策导向。金融管理部门将申请股票回购贷款需承担的最低自有资金比例降到10%,延长贷款最长期限至3年。
202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座谈会,金融机构表示,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产品受到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广泛欢迎。政策工具的带动效应逐步显现,对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提振市场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主动开展市值管理的上市公司是经营效益较好、管理层对自身业务发展有充分信心的优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