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走访了几家杭州“假装上班公司”,真实场景其实是……
在两家“假装上班公司”,银柿财经遇到的体验者严格来说算不上“假装上班者”,他们手上都有要处理的事情。
“我又有新‘同事’了!”1月17日,看见银柿财经来到办公室,一位“员工”脱口而出。
这是王芸(化名)和合伙人开的一家“假装上班公司”,它位于杭州西湖区某产业园区的一栋办公大楼内。最近,这里每天上演着模拟上班的“剧本杀”。
2024年年底,“假装上班公司”概念在社交平台走红。在王芸他们发布的“招人”帖子中,这个公司可以给暂时失业的人提供一个工位。而且因为是假装上班,“可以上班摸鱼,也能以任何理由拒绝安排的工作,甚至把方案摔在领导的办公桌上”。像这样的帖文不计其数。半个月的时间里,已经有多位博主称“假装上班公司”正式招揽“人才”,有的公司还宣称可以缴纳社保,评论区下有不少网友响应,表面上看需求火爆。而且,全国部分地区陆续有人以“假装上班”注册成立公司。
银柿财经不禁好奇,是哪些人开了“假装上班”公司、能不能赚钱,以及是否存在风险等等。于是,这几天银柿财经开始了“反向考察”。
市场比不上“玩梗”热闹
根据帖文,王芸所在的“假装上班公司”不仅欢迎失业人群,还喊话存在备考需求、直播需求的人前来体验。
1月17日上午,银柿财经来到王芸所在的“假装上班公司“。其所在的楼层仅有几家公司,走廊上少有人员走动。环顾一圈,这个差不多十几平方米的的空间内共有四个工位,三个工位处于闲置状态。
虽然工位数量存在出入,但办公室的确如帖子宣传那样具备了硬件条件:“(是)小公司,可以提供6~8个工位,可以自带电脑,一天只需要45元,早10晚5不用打卡,有Wi-Fi、有空调、有茶水,还有落地窗。”
帖子还详列出三大“贴心”服务——“我这边可以提供工位,我会定期巡视,让你有上班摸鱼的快感;会假装给你布置工作,你可以以任何理由拒绝并且把方案摔在我的办公桌上;还可以缴纳社保医保公积金,另收费,钱到位可以体验神仙公司待遇十三险八金。”
不过,银柿财经当时在现场并未亲眼看到这样的“剧情”,只见到一名专心备考的“员工”。
王芸在办公室里没有工位,她和合伙人并不常待在这里办公,只是有时候过来看下。也就是说,领导巡视下的摸鱼快感、拒绝工作的硬气、怒摔方案的爽感,这些想象中的情绪价值,更多时候得自给自足。
当提到监督打卡服务时,王芸笑称,“如果你有要求,想让我们怎么配合就怎么弄”。
“之前大概有三个人过来,这几天也有人在问。”王芸介绍,他们办公室五天起订,预定四天送一天,即要花费180元,如果预定一个月还有优惠折扣,“可以把我们理解为一个类似于自习室的创业项目”。
王芸表示,最近有不少人找到她询问情况,主要以自由职业者为主,他们想要稳定安静的地方创作,有的人是要备考,正在接触的一个有意向的网友也是想要学习。从目前招揽“人才”的进度看,她比较满意,“本来以为春节前没什么人,现在陆续有人说想过来”。
杭州另外一家“假装上班公司”的发起人张磊(化名)却有些苦恼,半个月时间里只有一位自由职业者前来体验。
张磊的公司所在地同样是在一家产业园区内。“我们共有10个工位,线上问的人不少,几波人看了办公室,一些是失业的人,还有一些就是自由职业者。”张磊分析猜测,他们可能觉得氛围不够好就没有过来“办公”了,也有可能是快要过年了。
还有招募“员工”进度为“0”的公司。在今年1月初就发了相关帖文的一位博主向银柿财经反馈称,自己的“假装上班”公司在上城区,“现在还没人(过来)”。
这样看下来,“假装上班”公司线下实际的市场反馈没有像线上那般热闹。
和两位参与体验的人沟通之后,银柿财经发现他们其实并不是“假装上班者”,他们手上都有要处理的事情,只是需要一个能让他们相对专注的地方。其中一位表示,选择“假装上班公司”看中的是低价和稳定,“自习室按小时收费,这里性价比高,还有稳定的座位。”
“实际收入覆盖不了成本”
据媒体报道,有网友在相关帖子评论区就这些公司的运营模式做了计算:按一个人一天30元算,一百个人一天就是3000元,除去吃饭1000元,各种租金费用500元,“假装上班有限公司”一天净赚1500元,一个月就是4.5万元。看起来颇有前景。
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综合社交平台上的发帖,“假装上班公司”工位价格多在10元~50元区间左右,有的甚至包饭,还有宣称是免费的。此外,银柿财经也未找到推介大规模工位的帖文。
王芸、张磊明确表示,他们不包午饭,“假装上班者”可以去园区食堂或者点外卖解决。他们的“假装上班公司”需要付出的主要是租金成本。
“我们是20元/天,包月300元,时间上不作限制,包午饭不太可能。”张磊强调,他们发起这类业务不以挣钱为目的,主打交朋友、找“上班搭子”,“我们每月房租差不多3500元,就算是10个人都选了包月,靠这个实际收入也覆盖不了成本。”
王芸表达了类似的想法,“不是每天都有人过来,来的人是不稳定的。”
银柿财经观察到,这些“假装上班”公司多坐落于产业园区、众创空间或者共享办公空间内。发起“假装上班”公司的人中,有一批还是园区的招商人员。
按照王芸、张磊的说法,提供工位服务主要是想利用闲置资源,发布“假装上班公司”的帖文更多就是“蹭一下热度”。而且,“假装上班”业务仅是副业,他们的公司实际名字也不是“假装上班有限公司”,有自己的经营业务。
据了解,王芸公司从事跨境电商,张磊公司主要运营发布活动信息的小程序,依靠活动门票收入赚钱。
张磊认为,“假装上班”业务或许还能创造附加价值。他有自己的“小算盘”,想通过这种形式辅助公司业务发展,“靠这个挣不了多少钱,但要是之后来的人多了、人气上来了,就可以组织一些活动。”
张磊称,每周公司的办公室都会承接举行项目活动,邀请年轻人前来参与,既有免费活动,也有付费活动。小程序界面显示,这些活动类别涵盖“沙龙”“心理疗愈”“创业搞钱”“交友局”“读书会”“运动户外”等等,收费活动价格不等,最高的有199元,大部分价格在百元以下。
据张磊介绍,他们公司不出主讲人,而是邀请嘉宾分享项目。“比方说白天有10个人‘办公’,晚上正好有一场收费活动,他们刚好感兴趣,那就可能直接卖出门票了。”他补充道。
而对于银柿财经提到的失业人群、自由职业者是否有兴趣参加活动的问题,张磊表示,“会看看有没有匹配他们需求的,我们这里聚集了很多行业的人”。
公司和“员工”或面临风险
公司提供“假装上班”工位服务,不仅要面临收入的不确定性,可能还会遇到一定的法律风险。
王芸告诉银柿财经,要是预定工位时间短,转账就行,不用特地签订合同。预定时间长达一个月的话,则要签订租赁合同。如果“假装上班者”想代缴社保,那么就要另外再签一份合同。
“我之前失业的时候,社保有断缴,能够理解代缴社保的需求。”王芸称,他们只会为线下预订使用工位的人提供这类服务,中间会抽取一定比例的费用,“线上联系找过来的不接受,我们觉得风险有点高。”
银柿财经注意到,在“假装上班公司”的帖子评论区中,有网友留言提出这种代缴社保的行为是否不正规的疑惑。
“‘假装上班’概念本身挺有意思。一边工作的人向往自由,不想当‘牛马’;一边失业的人倒贴钱去进行‘牛马’表演。如果大家都是玩梗,当作生活的调味剂,其实也挺好的。”不过,四川昱坤合律师事务所律师邓秀指出,在“假装上班公司”概念落地执行过程中,不论是公司,还是“员工”,面临诸多法律风险。
北京中闻(杭州)律师事务所律师黄泽华持有类似观点。他表示,真实的工作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基于劳动关系,劳动者付出劳动并获得相应报酬的过程。在“假装上班”的情境中,劳动者不是基于工作成果获取收入,反而支付了使用场所的费用。
邓秀认为,如果有人愿意“付费上班”,那么“员工”和公司之间就构成一种合同关系,而合同是否有效、合同如何履行,“公司”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等等,都容易引起纠纷。
以代缴社保费用为例。邓秀强调,“假装上班公司”为“假装上班者”提供签订劳动合同、社保代缴等服务涉嫌违法。她介绍,施行的《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通过虚构劳动关系等手段虚构参保条件、违规补缴、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八条的规定处理。
黄泽华提到了“假装上班”公司的经营合法性风险。他解释道,“有的公司以‘假装上班’为业务进行经营,很可能没有合法的经营许可,比方说实际经营范围与注册经营范围不符,经营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安全事故、税务等问题。”
“‘假装上班者’支付了费用,服务质量不一定能保证。例如,承诺的工位环境、午餐质量等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标准,出现纠纷时,由于这种业务性质的不确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有效维护。”黄泽华还认为,也有可能公司的信息管理不善,存在个人信息被泄露、滥用的风险。
在邓秀看来,“假装上班”是一场表演,可能存在很多“不真实”的东西,对这类服务要保持警惕心。黄泽华表示,如果想要体验,要仔细查看公司资质、经营状况,签订的合同、协议等文件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