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为何要加码生态建设?
三季报显示,美团新业务从一季度的亏损28亿降到亏损10.3亿元,较去年减亏40多亿。
踩着11月的尾巴,美团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三季度营收增长,新业务继续减亏。但有观点无视背后的降本举措,强行与餐饮行业寒冬关联,得出“餐饮企业为平台打工、利润被美团压榨”的结论,以博眼球。
诚然,这样的表述表面看来确实足够唬人,实则逻辑不通,漏洞百出。如此张冠李戴,既无益于客观复盘餐饮生意的全局样貌,也不能回答美团在这个行业中应处的位置。
餐饮分化向内归因
餐饮,一直以来被视作不败的朝阳产业,几乎是大部分人转行创业的首选,人总要吃饭。
但需求大、门槛低不意味着钱好赚,多的是人在还未盈利前就倒下。任何行业都面临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尤其受宏观因素波动较大的餐饮,其洗牌汰换速度更是超乎想象。
天眼查显示,2024年上半年,国内注销和吊销的餐饮企业数量高达105.6万家,几乎等同于去年全年的餐饮企业倒闭总数。近来,被称为“餐饮收尸人”的设备回收商进入人们视野,行业的兴衰更替,从业者的辛酸苦楚可见一斑。
但与此同时,今年1~11月新注册的餐饮企业达314万家,全国餐饮企业注册存量高达1670万户,超过去年全年总和,比2019年增长了一倍还多。钱不好赚还有创业者前仆后继,是因为总有跟紧时代,预判趋势的新餐饮品牌能杀出重围,赚得盆满钵满。
对比一组数据:今年上半年,呷哺呷哺营业收入下降16%,由盈转亏;同为火锅细分赛道,海底捞营收同比增长15%,营业利润增长了10%;连锁咖啡赛道,星巴克被传因业绩压力考虑出售中国区业务的部分股权;另一边,瑞幸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1%,净利润增长32%,净新开门店1382家。
不难看出,餐饮业面临诸多内生问题,且内部已出现严重分化,行业本身还有许多答案需要找寻。简单归因到外部,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美团的增长也需向内归因
已知美团不属于餐饮企业,按照严格归类,美团应划分到互联网行业。
相比互联网同行,2024年上半年,腾讯、拼多多、网易等互联网大厂的利润率在30%左右,而美团的利润率仅为10.9%。究其根本,美团做的其实是一门吃力不讨好的生意——毛利低,投入重。
具体来看,美团主营业务包括核心本地商业和新业务两大块。其中,核心本地商业是美团的基本盘,包括餐饮外卖、餐饮到店、闪购、酒旅等业务。不同于电商,本地生活供需两端分散,且强调即时性,每到一城都要从零搭建生态网络,本身是低毛利生意。
新业务方面,包括美团优选、小象超市、B2B餐饮服务、共享单车、充电宝等,其商业模式前期投入大,周期长,还需要与之配合的人力算力运维。过去五年,新业务总计亏损超千亿,增长最为激进的时候,新业务亏的钱接近本地商业赚的钱的两倍。
吃透美团业务模式下的亏损薄利根源,才能回答其利润的真实来源。
存量竞争时代,降本增效已成为互联网企业的核心课题。美团持续调整策略,今年来通过一系列组织变阵,把原来分属到家、到店事业群的餐饮外卖、到店酒旅业务打通,“神会员”的推出,不仅创下年度活跃用户、商户新高,参与活动的到店酒旅商户比例也在三季度超过了50%。
核心本地商业协同效应凸显的同时,新业务降本减亏的成绩也颇为亮眼。三季报显示,美团新业务从一季度的亏损28亿降到亏损10.3亿元,较去年减亏40多亿。
同处一个生态体系中,共赢才能长久
美团的商业基因决定了其与行业,与宏观经济的正相关。
过去十多年里,美团通过生态构建连通“千万商家-百万骑手-数亿用户”的链条,大街上随处可见的骑手,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点餐、订酒店工具,美团与每个人的食住行息息相关,因而也理应对社会具很强的正外部性。
无奈底层与资本对抗的故事总是更有流量。在美团挤压餐饮利润空间的说法中,选择性忽视了外卖对店铺地理覆盖面问题的有效解决,也没看见摇摇欲坠的餐饮老品牌藉由外卖业务得以短暂喘息回血等积极影响。
其实对于平台来说,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长久的生态体系,因此也更能理解,骑手、商家、消费者、平台本质上是一致利益共同体。一个稳健的生态系统,将让生态中的每一个参与者受益,实现共赢。
商家侧,面对行业寒冬,美团外卖在11月升级餐饮“繁盛计划”,投入十亿助力金,为专注产品、探索创新的餐饮商家提供更多助力;为帮助商家降低营销成本,美团外卖从三个方面对营销工具进行调整,简化营销流程,避免商家过度补贴。
骑手侧,财报电话会上披露的骑手收入情况显示,三季度全国范围内高频骑手的月均收入在5720元至10865元之间。此外,美团上线“骑手之家”功能、试点骑手疲劳管理机制等;积极推进“骑手友好社区”建设,截至10月底,“骑手友好社区”通行解决方案已累计服务超过160万名骑手;为解决骑手休息难问题,全国骑手驿站网络已增至近五万个
在当前的市场、舆论环境中,美团与餐饮行业、与商业链条上商家、骑手的关系时而变得复杂微妙,猜疑与诡辩层出不穷。事实上,生态共赢,各司其职,共生共荣,才是稳定和增长的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