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观察|中国的开放VS德企的纠结
中德在经贸领域有高度互补性,在制造业和医疗行业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来自德国的麦克和优格两位大叔在现场唱起《Countryroad》,保时捷从德国运来了一辆具有历史意义的经典车型——首款量产911Turbo(930),德国卡赫公司首发了可折叠式手持清洗机……作为欧洲参展数量和面积最大的国家,本届进博会至少有75家德国企业参加,参展面积达到2.6万平方米。值得关注的是,就在进博会召开的同一天,《法兰克福汇报》刊登中国驻德国大使馆邓洪波大使署名文章《贸易战没有赢家》。刊发这篇文章的背景是欧委会当地时间10月29日公布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终裁结果。
一边是中国市场提供的巨大潜能,另一边是欧洲企业的犹豫和不确定。在这样的气候之下,究竟进博会现场感受的温度如何,中德贸易从业者都有什么感受呢?
这头嫌慢,那头不信任
德国石荷州地处德国北部,这个州一头连接着欧洲第二大海港汉堡,一头连接着北欧三国,是德国通向北欧的重要通途。石荷州近年来电气工业、精密机械工业、海洋技术、医疗技术、软件、能源和环境技术等行业发展迅速。著名的德国保健品品牌双心的制造商就位于该州。
今年德国石荷州经济技术促进中心第一次在进博会上开了一个小小的展位,展位虽然迷你,但前来咨询的人络绎不绝。银柿财经在展台站了10多分钟,就有两三家中国企业以及相关产业园对德国石荷州的企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无锡某产业孵化园招商人士热情地对德国石荷州贸易促进中心办事处工作人员热情推荐,产业园有非常好的配套,园区内还有一些生产制造的相关配套等。“中国产业园区都非常热情,都希望德国企业能走进来。”展厅工作人员表示。
逛进博会时,银柿财经偶遇陈秋(化名)。他的工作就是帮中国企业走出去,把德国企业引进来。作为中德企业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他告诉银柿财经,这几年工作下来明显的感受是,中国企业一直敞开怀抱和德国企业合作,但德国企业如今却面临着不少纠结。“有一家企业本来今年年底的工厂说要投产了,但我发现其实到工厂还没正式开始建设。”
在陈秋看来,德国企业不敢来开厂的本质还是受到当地舆论的影响。“我们一直在努力,想请德国企业来看看,让他们看看真实的中国市场情况和需求,现在德国企业受到舆论的影响比较大,对中国的营商开放的环境充满不信任。”
另外,目前国内企业和德国企业合作最大的诟病在于德国企业的反应速度。“打个比方,有时候我们这里的企业需要德国的一个零配件,德国那边说要14天才交货。中国企业表示,我整套产品交货才12天,零件到货却要14天。”陈秋说。
中国德国商会华东及华中地区执行董事兼董事会成员马铭博曾对媒体分析,德国企业的问题是创新速度。以车企为例,德国车企可能需要长达4年的时间才能将一款新产品推向市场,而中国车企可能仅需要9个月。
也有德企在坚定投资
作为一家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家族企业,费斯托的阀岛产品全球领先。去年,费斯托大中华业务区总裁姜作林在接受银柿财经专访时表示,费斯托正在加大投资,加快中国工厂的建设,要把济南工厂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生产中心。这个背后在于费斯托依然对中国市场充满了信心。费斯托中国区的销售额在全球占比的比例一直在不断提高。
在今年工博会上,姜作林也表示,“尽管市场大环境面临波动,Festo作为自动化领域的领军企业,仍将负重前行,更加快速、更加灵活地响应市场需求。同时,Festo在中国将继续为本土技术研发团队注入活力。”姜作林进一步明确表示,费斯托从2021年至今,本土研发中心人数上升了54%,研发中心的项目数量也上升了84.34%。
不仅仅是费斯托,博世也在不断扩建中国工厂和加大投资。今年博世合资公司联合电子太仓工厂三期扩展,位于苏州的博世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及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将专注研发和制造新能源车辆的核心部件,并计划在未来数年内共投资约70亿元人民币。
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史蒂凡·哈通在进博会召开前依然坚定表示,对于中国市场的看重,博世向来不加掩饰,“中国是博世的重要市场和技术创新的关键阵地。我们仍将坚定在华投资,以技术创新驱动本土发展。”
以前,博世的主要业务是把国外设计的产品带到中国生产。据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徐大全透露,博世正在考虑将这些在中国开发的新技术平台输出,逐步反哺国际市场。而费斯托济南工厂的定位目标是,今后产品会输出到更多国家和地区。
本土化趋势
大规模加码中国投资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姜作林表示,德国总部一直在强调脱钩,这个脱钩并不是指离开中国市场,而是指给到全球各分公司更多自主性,更多本土化的能力。正是这本土化能力,在驱动着费斯托在中国市场上不断迭代创新。
本土发展,技术创新是在华德国企业都在提的关键词。德国石荷州经济技术促进中心副主任王振告诉银柿财经,德国著名药企魁氏药业也正在更多地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做适合的产品。它也在和很多大学和科研机构一起共同研发适应中国市场的产品。
德国蔡司是光学领域的巨头,该公司也在整合本土研发和学术资源,与中国专家联手研发制造的一款专为中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定制的镜片也在进博会上首次亮相。
陈秋看来,要解决德国企业反应慢的问题,最好的办法依然是要鼓励他们把厂搬到中国来。“虽然现在很多产业园都希望招德国企业入驻,如今你会越来越清晰地看见,德国企业愿意来中国办厂只有一个条件,就是要和自己的上下游产业链在一起,尤其是要挨着自己的客户。”
德企在华投资大幅上升
自2016年起,中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德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23年,德中双边贸易额达到了2531亿欧元。厦门大经济学院经济学副教授丁长发接受银柿财经采访时表示,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链,同时还有勤劳善良的熟练技术工人,更重要的中国还拥有全球最丰富的理科人才,也就是工程师的数量,所以中国对德国的吸引力依然是非常大的。
他指出,这几年德国在中国的投资是在大幅上升,因为中国有大规模市场优势,也有完整的产业链,尤其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德国企业也能从中看到很多机会。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德在经贸领域有高度互补性,在制造业和医疗行业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德国石荷州经济技术促进中心对外经济咨询部部长戴克对银柿财经表示,面对当今中德贸易的一些挑战,他表示,我们生活在一个世界,一开始就是相互认识彼此交流,我们一定会找到获得双赢的解决方法。相信每个公司都必须考虑是否要出海,出口对德国的公司来说非常重要,这对中国公司来说也是一样的。
不过丁长发也直言,目前来说,老龄化、少子化、部分地区营商环境不佳,以及海外地缘冲突等,包括中美的贸易摩擦等都在影响两国的贸易。“美国很有可能取代中国成为德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所以我们依然要坚定地改善营商环境,促进内需保持开放,保持合作,两国合作空间依然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