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亿美元!全球金融机构未来三年将重金投入人工智能
资本市场对科技股持积极态度,但中国资本市场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仍有一定提升空间。
10月26日至27日,主题为“以金融合作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4上海苏河湾大会成功召开。银柿财经从会议上了解到,当下,全球金融机构正积极利用生成式AI技术推动业务创新与发展,预计未来三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将超过4000亿美元。工商银行(601398.SH)、建设银行(601939.SH)和浦发银行(600000.SH)等中国大型银行正通过构建AI大模型、创新科技金融产品等方式,深化金融科技应用,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科技发展对金融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有嘉宾指出,跨境金融合作与金融科技风险管理成为关键,未来两三年是金融领域应用新技术的关键时期,中国金融机构将广泛应用新技术以实现降本增效,同时需解决合规问题并探索大模型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可行性。
此外,在与会嘉宾看来,资本市场对科技股持积极态度,但中国资本市场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仍有一定提升空间。
金融行业是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排头兵”
据了解,全球约2000亿~3000亿美元的金融业务可由生成式AI支持,70%的金融机构正在使用生成式AI辅助业务,十家金融机构中就有一家与人工智能技术相关。据预测,未来三年金融机构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将超40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30%,是增速最快的行业之一。
“工商银行既是全球大行,也是科技强行。”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守川介绍,工商银行正在加快发展AI等新技术研究应用深化2.0数字技术生态,率先实现千亿级金融AI大模型研制投产,比如构建涵盖绿色投融资总量、结构、收益、风险的绿色金融全景视图,提升系统智能识绿、辨绿的能力,推出赋能投资者投资复价的功能,使得债券投资分析过程由小时级变为分钟级。预计每年可辅助完成超万亿规模的金融债券投资,推动金融科技与业务创新有机融合。
在推动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方面,建设银行也在积极行动。据介绍,建设银行正在加快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体系。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首席风险官李建江提到,建设银行创新构建“技术流”科创评价体系,破解“看不清、看不懂”这一科创领域难题,初步实现以“技术流”引领“数字化”准入、“科创小微评分卡”开启“便捷化”入门级融资、“星光STAR”提供“接力式”评价服务、“投资流”促进“全方位”股债一体联动的科技型企业全流程评价与风险管控。
此外,建设银行结合企业和技术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创新打造科技金融专属系列产品,提供全周期的多元化解决方案,例如,以“科技研发贷款”满足科技创新投入,以“科技转化贷款”支持创新成果产出。截至6月末,建设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80万亿元,承销科创票据21期,为国家技术进步及企业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的金融动力。
浦发银行同样致力于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目标是建立可持续金融科技体系。浦发银行董事长张为忠在大会上介绍,为此浦发银行创设了5+7+X为核心的浦科产品服务体系。其中浦创贷能满足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浦投贷可以实现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浦信贷聚焦5类政府资质和综合评价企业成长性和创新性。浦研贷能为关键的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突破、产品研发等提供融资支持。浦科并购贷可支持市场化并购充足等。
科技股发展仍有金融资本助力空间
在科技对金融行业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资本市场对科技股发展又是持何种态度?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对比2001年纳斯达克泡沫破灭后的参数和当前参数,当前科技股收益率(如ROA参数变化)依然处于较高水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历史最高水平。每次技术革命讨论热烈时,对全要素生产力的作用可能最低,如当前人人都在谈AI,但在短期内生产效率提升方面却见不到明显效果,这体现了技术革命产生实质性收益存在强烈不确定性。
申万宏源(000166.SZ)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健表示,中国近年来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23年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2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到18%。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将推动其盈利中枢不断抬升,以优质龙头科创企业为引领,资本市场投资价值回报能力将不断提升。近年来A股市场投资热点的结构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反映了科技、绿色等投资趋势,未来科技、产业与资本的良性循环将进一步畅通。
不过,国泰君安(601211.SH)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健提到,聚焦国内,当前我国资本市场、金融行业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效果已持续显现,但与境外成熟科技金融市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在创投资金方面,我国创投行业历经30年发展,累计管理规模超14万亿元,但总量规模仅有美国的六分之一,创新资本供给相对偏低;在投资期限方面,我国创投基金的存续期一般在3到5年,而美国通常可以达到10年甚至更长;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截至9月末,我国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合计上市公司2182家、总市值18.6万亿元,分别占纳斯达克的63%、8%,仍有较大差距。
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表示,面对科技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时代,金融行业必须积极适应这巨大变化,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能力。为紧贴市场需要和国际趋势,积极优化香港的上市制度,包括为新兴和创新企业提供优质的投融资平台和服务,打造香港成为受各类企业欢迎的融资地。截至今年9月底,已有100家专精特新企业在香港上市,首次公开招股集资总额约6000亿元。这一系列举措显示香港在适应科技发展带来的产业变革中,积极作为,助力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金融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的融合,发挥香港在全球财富管理领域的积极作用。
科技发展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当今金融领域,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传递、情绪传播以及金融交易的速度都显著加快。正如张守川所指出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信息冲击的连锁反应,导致传统金融风险更容易被放大和异化。这种新型金融风险的形成与传播模式,无疑对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一方面,跨境金融合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能够使各方更迅速地掌握市场变化,从而协同应对突发性风险。另一方面,推动金融科技与风险管理深度融合也迫在眉睫。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可以更精准地识别、评估和应对潜在风险,这是应对新型金融风险挑战的关键路径。
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亚洲区负责人迈乐文(Michael Levin)也着重提到了风险相关问题。他表示,信息获取能力增强、快速交易能力提高以及程序化交易的广泛应用,可能导致市场波动集中在更短时间内。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变化会更快地在市场上有所反映,例如今年8月全球股市的波动就受到了包括经济数据和政策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信息传递和交易速度的变化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可见,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市场波动的形态以及投资者的行为,投资者在应对市场波动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新变化。
面对众多变化,需要借助新技术来应对。恒生电子(600570.SH)董事长刘曙峰指出,未来两三年是金融领域应用新技术的关键时间节点,这与当前资源投入息息相关。
“目前,中国金融机构已经度过了应用新技术的可行性论证阶段,在未来两三年中,预计将在运营和中后台业务处理方面广泛且快速地应用新技术,以此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刘曙峰指出,“在客户交互领域,C端目前尚未出现占据大量流量的应用,但国内金融服务APP的嵌入式AI应用正呈现快速发展态势,预计在一两年内可能对流量产生显著影响,不过在此过程中需要解决合规问题。在B端为机构创建AI服务入口相对容易,但内容生成质量取决于数据质量,因此需要投入资源来推动实质性的应用部署。在风险管理与模型构建方面,大模型在相关领域的效率仍处于验证阶段,当前小模型在相关领域已经有关键应用,对于大模型的可行性还需要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