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南黄剑鹏: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建设电容薄膜行业领军者
2023年,宁波大东南投资约1.2亿元,新建了年产1200吨新能源金属化薄膜及电容器测试中心,目标是通过掌握原料及电容数据拉出更好的薄膜。
10月16日,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电容器分会“有机专业2024年工作年会”在宁波进行了首日议程。据悉,本次大会由A股上市公司大东南(002263.SZ)的全资子公司——宁波大东南万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大东南)承办,大东南董事、宁波大东南董事长黄剑鹏作了题为“创新驱动发展,共享美好未来”的主题交流报告。
宁波大东南成立于2004年,现拥有两条宽幅5200mm布鲁克纳双向异步拉伸生产线、两条宽幅5800mm布鲁克纳双向异步拉伸生产线,是国内少数几家产品能够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特高压电网等领域的电工级聚丙烯薄膜生产企业之一。近年来,宁波大东南薄膜年产量维持在1.3万吨以上,占据整个电容薄膜市场10%~12%的市场份额。
创业至今,黄剑鹏始终担任着宁波大东南的“掌舵人”,一步一个脚印,将宁波大东南打造为国内电容薄膜业的领军企业。活动间隙,就宁波大东南以及整个电容薄膜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银柿财经有幸与这位坦诚、专业的企业家进行了深入对话。
供不应求,电容薄膜景气度维持较高水平
“和年初一样,现在还是爆单的状态,可能订单都已经排到明年去了。每个月25日前,公司所有业务员要提交下一月的需求,公司单月产量就1000多吨,往往能报上来2000多吨需求。”黄剑鹏笑着说道。
今年农历正月初四,《浙江日报》曾头版刊文,介绍春节期间宁波大东南四条流水线满负荷生产的繁忙景象。从黄剑鹏口中,我们也得知,电容薄膜行业的景气度仍持续保持在高位。
据黄剑鹏介绍,电工级聚丙烯薄膜简称电容器薄膜,是电容器的核心材料,成本占比在50%以上。从下游角度看,电容器在家电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特高压电网、风光储逆变器以及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逐渐崛起,成为电容器需求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当前,宁波大东南亦将业务重心转移到新兴领域,公司四条产线中,有三条分别对接特高压电网、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逆变器,仅剩一条产线继续生产家电、低压并联等普通电容器所需的薄膜。
值得一提的是,想要生产新兴产业所用薄膜,有着较大的技术门槛。据公开资料,新能源车使用的电工级聚丙烯薄膜,厚度主要集中在2至4微米之间,而普通电容器薄膜厚度在6至8微米间。据黄剑鹏透露,在新能源汽车的电容器薄膜领域,包括宁波大东南的一条生产线在内,国内估计有6至8条在产生产线,总计仅有3至4家公司具备稳定量产能力。
技术难度提升的同时,产品厚度变薄,意味着同一时间内同一产线的产量也要下滑。一方面是产能下降,另一方面,则是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特高压等产业需求的快速爆发,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彻底逆转。华鑫证券的研报显示,自2019年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薄膜电容器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到2021年,全球对电容器薄膜的需求量约为12万吨,产能缺口已达到约23%。
宁波大东南之所以能抓住时代风口,得益于公司先人一步的战略眼光。事实上,早在2013年投建3号产线、4号产线之际,公司就已将目光瞄准了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黄剑鹏对银柿财经指出:“我们在二期扩建3号线、4号线产能之时,主要就设计配套于电动汽车、风光储领域,到2015年,公司就已具备相应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
“当时,整个行业正处于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的内卷状态,新能源需求也尚未达到爆发期,我们的高端产线一度只能生产普通产品。”黄剑鹏进一步指出:“直到2019年,新能源需求开始爆发,我们高端产品的产量也随之增加。目前,特高压和新能源汽车两大领域已成为公司营收排名前两位的来源,由于产品结构的高端化,我们公司的毛利率在行业内也处于领先地位。”
直面行业核心痛点,战略定力穿越行业周期
行业的高景气度,也吸引了资本的涌入。据黄剑鹏介绍,在2020年以前,国内电容薄膜产线大约在40条,目前这一数字已然飙升,预计将在5年内增加到80条,“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部分产线年份较高,2020年前的40条产线,总体产量大致与30条现有产线接近”。
宁波大东南并不在扩产队列中,公司于2004年成立,2006年公司完成首期两条宽幅5200mm布鲁克纳双向异步拉伸生产线的投产;2013年和2014年,公司二期两条宽幅5800mm布鲁克纳双向异步拉伸生产线相继投产,自此之后,公司一直保持着4条生产线的产能规模。
黄剑鹏坦言,他并非没有动过扩产的心思,一度计划将4条产线一次性扩充至8条。不过,现在在他看来,当下有比扩大生产更为重要的问题等着宁波大东南去解决,那便是原料。
“从设备、工艺、车间管理等角度看,我们和国际顶尖制造商相比没有什么差距,但拉出来的膜,性能上就是略逊一筹,究其根源,原料是最关键的问题。”黄剑鹏进一步说道:“我们目前使用的原料均为进口,源自北欧化工、大韩油化、日本普瑞曼等知名企业,而国外著名的拉膜企业如日本东丽,德国创世普都有专用料供应,这导致了原料上出现差距。”
黄剑鹏直言,薄膜行业的核心原料环节,国内厂商尚未实现突破,仍处于“受制于人”的状态。不过,宁波大东南并不甘于此,2023年,公司投资约1.2亿元,新建了年产1200吨新能源金属化薄膜及电容器测试中心,目标便是通过掌握原料及电容数据拉出更好的薄膜。
“我们建设测试中心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努力,通过原料及电容的大数据分析,使用定制的原料,定制的设备。完成对国外顶尖电容薄膜厂商的‘弯道超车’。”黄剑鹏对银柿财经表示。
据黄剑鹏透露,宁波大东南目前共有员工约250人,其中,研发人员数量占比达到15%。当下,测试中心正从两方面着手研究,一是对原料进行测试研究,二是将测试薄膜制作成电容器后,对电容器进行研究,“我们的研发人员,既要懂高分子材料技术,又要懂电容器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真正高质量的薄膜”。
“行业的景气度也好,扩产减产也好,实际上是周期问题,宁波大东南从设立至今,已经经历过多轮周期的洗礼。”黄剑鹏指出:“当下这一时点,宁波大东南选择深耕研发,通过三年努力,在原料和电容上成为专家。归根结底在于,一家企业如果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收购扩产再多也是一场空。”
“要用创新去驱动发展,这样我们才能享有更好的未来。”黄剑鹏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