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金融街论坛|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政策“礼包”已在路上
北交所254家上市公司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占比近半。
如何让中小企业搭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东风”,在各方力量支持下走好专精特新之路?
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的平行论坛上,来自工信部、证监会、北交所、金融机构等各方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更好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主题,为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和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建言献策。
“小巨人”在北交所上市企业中占比近半
从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证监会公众公司监管司一级巡视员商庆军的发言中,可以窥见当前中小企业在走专精特新之路上取得的丰硕成果。
梁志峰表示,目前工信部已培育1.46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1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小巨人”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占比达7.0%,营收利润率达到7.4%。
商庆军指出,北交所254家上市公司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3家,占比达48.43%。新三板挂牌公司中小巨人企业共有950家,不但对企业的规范发展起到重要的培育作用,而且为沪深北交易所培育输送了大量的优质上市资源。
“上市公司平均每家融资2.62亿元,新三板挂牌公司平均每家融资0.63亿元。”商庆军指出,这一融资规模符合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促进了创新资本与创业企业的有机结合。
政策“大礼包”正在路上
关于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的政策支持,有关部门代表也展示了满满的诚意。
梁志峰表示,工信部将与北交所、全国股转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有针对性地提升北交所、新三板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将联合中国证监会尽快推出第三批“专精特新”专板,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更具属地化特色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商庆军称,证监会将研究推出将北交所创新性评价体系化、制度化,围绕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认可等方面,通过设置定量标准,明确创新类型及负面情形等方式,进一步明确市场的预期,强化信息披露要求,支持更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演练补链强链、聚焦科技创新的优质企业发行上市,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
北京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周贵华表示,北交所将“深入研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评估完善发行上市机制、优化融资并购安排、丰富产品工具体系,支持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优质企业上市发展。”
此外,还有北京金融法院院长张雯、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财通证券董事长章启诚、富国基金副总经理李笑薇,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所在部门或企业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所做的努力。
“上市不应是企业发展的终点”
在圆桌讨论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鹏、开源证券北交所研究中心总经理诸海滨、金长川资本董事长刘平安、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进军四位嘉宾,围绕“强化专精特新聚集效应提升北交所上市公司质量”的主题展开了讨论。
张鹏认为,当前北交所在将专精特新企业“引进来”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未来要思考中小企业成长为“巨人企业”之后怎么“留得住”。
张鹏提出,“留得住”应该从融资端和投资端两方面发力,一方面要借鉴海外经验,在融资端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另一方面对投资者准入门槛的规定应当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多层次。
作为企业代表,吴进军和刘平安都表示,不应将上市作为企业发展的终点。吴进军在回答对于企业来说什么是“好的服务”这一问题时,就建议有关机构在专精特新企业在上市之后也推出相应的举措,而不是只顾发掘公司上市的潜力。
“上市的本质是为公司搭建产业资源和金融资源整合的平台。”刘平安指出,企业在上市之后应当思考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积极创新商业模式,优化发展战略。
诸海滨认为,要增强北交所的专精特新聚焦效应,新三板和北交所作为有机整体,前者要进一步支持还未上市的专精特新企业,后者要发掘“小巨人”企业的生产链与新质生产力的交集,并对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