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开市五周年:合计撬动9107亿首发募资,“硬科技”定位更加清晰
五年间,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聚焦重点领域科技攻关,研发投入连创新高,创新发展成果斐然。
今年7月22日,科创板迎来开市五周年。五年间,科创板坚守硬科技定位,为科创企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沃土,上市公司数量从25家扩容至570余家,首发募集资金超9107亿元。
回首五年,2019年6月13日,科创板正式开板,当年7月22日,25家首批科创板公司在上交所挂牌,宣告中国资本市场迈入“科创时代”。五年走来,截至2024年7月19日,科创板共有573家上市公司,总股本2191.83亿股,流通股本1451.48亿股,总市值4.89万亿元,流通市值3.51万亿元,平均市盈率32.87倍。
营收、净利复合增长率均超20%,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五年间,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聚焦重点领域科技攻关,研发投入连创新高,创新发展成果斐然,实现了公司规模持续扩张及业绩迅速增长。
2022年,科创板上市公司营收、净利分别突破万亿元与千亿元,2023年,科创板上市公司营收稳中有升。据上交所官网,截至2024年4月30日,科创板上市公司2023年全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40万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超六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正增长,47家公司营业收入增幅超过50%。
值得一提的是,据上交所官网,以2019年为基数,科创板上市公司近4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3.3%和24.4%,其中,92家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均超过30%,187家公司连续4年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75家公司连续4年净利润均为正增长。
今年第一季度,科创板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平稳开局,实现持续增长。除中芯国际(688981.SH)、华虹公司(688347.SH)、百济神州(06160.HK)、诺诚健华(09969.HK)4家多地上市红筹企业外,567家科创板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775.5亿元,同比增长3.6%;合计实现净利润172.1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中,超六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5家公司营业收入增幅超过50%,超五成公司第一季度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151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过50%。尤其是集成电路、智能检测等细分行业表现突出,营业收入同比增速达到27.8%、62.3%。
同时,科创板上市公司保持着较高的经营质量。2023年科创板公司毛利率水平保持高位,全年平均毛利率达到41.7%,超三成公司毛利率超过50%,59家公司毛利率较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从现金流看,2023年科创板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合计1395.5亿元,同比增长13.6%。
作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聚集地,五年间科创板上市公司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上交所官网显示,截至2023年末,科创板累计124家/次公司牵头或者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等重大奖项,六成公司核心技术达到国际或者国内先进水平;同时,科创板上市公司累计形成发明专利超10万项,其中,中芯国际、信科移动(688387.SH)的专利均超过万项。此外,龙芯中科(688047.SH)推出新一代通用处理器龙芯3A6000,国产CPU在自主可控程度和性能上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铁建重工(688425.SH)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成功下线,国产超大直径主轴承研制及产业化能力跻身世界领先水平。
这背后,得益于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稳定的高研发投入。据上交所官网,2023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合计达到1561.2亿元,同比增长14.3%,83家公司研发强度连续三年超20%。截至2023年末,科创板上市公司已汇聚超过23万人的科研人才队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三成。
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
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的平台,科创板所分布的上市公司行业结构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据统计,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公司合计占比超过80%。
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科创板助力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为产业链自主可控按下“加速键”。据上交所官网,科创板集成电路公司数量超过110家,已达到万亿市值规模,汇聚了国内排名前三的晶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华虹公司、晶合集成(688249.SH),以及大硅片龙头沪硅产业(688126.SH)、刻蚀设备龙头中微公司(688012.SH)、半导体IP龙头芯原股份(688521.SH)、内存接口芯片龙头澜起科技(688008.SH)等多家骨干企业。
上交所指出,在半导体产业各环节中,中微公司、盛美上海(688082.SH)等12家半导体设备公司持续推进自主可控,2023年合计出厂国产自主设备超6000台套;天岳先进(688234.SH)加快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实现“弯道超车”,2023年跃居导电型碳化硅衬底全球第二,加速出海至国际一线器件企业;广钢气体(688548.SH)依托电子大宗领域的深厚积淀和创新优势,成功自主开发亚超临界二氧化碳输送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在生物医药方面,科创板助力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突破。科创板上市公司中,生物医药公司超过110家,汇聚生物药、化学药、医疗器械、医药研发外包服务等多个细分领域。一批创新药企在研发与“出海”的双轮驱动下,商业化进程提速。
上交所官网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已有27家公司的超50款药品获批上市,超200款药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2023年合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7.8%。其中,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第二代BTK抑制剂百悦泽(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突破十亿美元大关,成为首个国产创新药“十亿美元分子”;百克生物(688276.SH)自主研制的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顺利上市,打破了国内带状疱疹预防产品由进口疫苗垄断的局面,为公众预防带状疱疹提供了新的选择。
此外,在面向未来的产业领域,一批科创板上市公司也在加快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领域,金山办公(688111.SH)、海光信息(688041.SH)等10余家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号召,助力AI在智慧城市、生物医药、工业制造、科学计算等领域的规模应用;基因技术领域,诺禾致源(688315.SH)已建立通量规模领先的基因测序平台,全面掌握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多组学整合研究技术体系;量子信息领域,国盾量子(688027.SH)积极发展量子计算业务布局,研制的超导量子计算机核心组件稀释制冷机的运行指标已达到同类产品国际主流水平。
“科创板八条”落地满月,新一轮改革持续突出“硬科技”特色
五年前,注册制改革从科创板试点起步,形成了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交易所审核和证监会注册为主要环节的制度框架和制度规则,并复制推广到其他市场板块。事实上,承担着支持科技创新和制度“试验田”重要使命的科创板,以增量试点带动存量改革起步,五年来其在发行上市机制、信息披露、交易、监管等方面日渐形成了完善的制度供给。
今年6月1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以下简称“科创板八条”),为新一轮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积累经验。具体而言,新一轮改革将进一步突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健全发行承销、并购重组、股权激励、交易等制度机制,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2024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发表主旨演讲时曾将“新质生产力”与“科创板八条”相联系。据吴清介绍,在证监会下一步工作中,一是要提升多层次市场的服务覆盖面和精准度。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包括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也包括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二是要壮大耐心资本。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企业通常具有高投入、长周期、经营不确定性大等特征,与坚持“长期主义”的耐心资本本质上高度契合。三是要从制度机制以及理念上解决包容创新的问题。
例如,在强化科创板“硬科技”定位、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并购整合方面,“科创板八条”明确“严把入口关,优先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提升制度包容性”“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开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整合,提升产业协同效应”“适当提高科创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估值包容性,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着眼于增强持续经营能力,收购优质未盈利‘硬科技’企业”等要求。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认为,“科创板八条”从上市机制、企业发展和投资者利益保护三个方面切入,增强对“硬科技”企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持作用。在上市机制方面,“科创板八条”体现为提升对具备“硬科技”属性的未盈利企业制度包容性;在企业发展方面,其针对性地为“硬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和并购重组方面的支持。
“科创板八条”落地至今已经满月,期间获市场各方积极响应。IPO审核方面,6月20日,上交所受理西安泰金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发上市申请,是科创板2024年以来“首单受理企业”;并购重组方面,7月16日,普源精电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申请已获证监会同意注册批复,从受理至注册生效用时仅2个月。
随着典型案例落地,“硬科技”企业并购重组持续升温,据不完全统计,“科创板八条”发布后,还有5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接连发布并购方案。例如,在集成电路领域,7月14日,富创精密(688409.SH)公告称,公司拟以不超8亿元购买亦盛精密100%股权,弥补上市公司非金属零部件技术空白;同日,希荻微(688173.SH)拟以1.09亿元收购韩国上市企业Zinitix30.91%股权,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且能够主导其董事会席位。据悉,Zinitix的主要产品已进入三星电子的供应链体系,成为三星电子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的供应商之一。